苗圩: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最主要还是科创体制机制不健全

2021-03-08 11:30   来源: 互联网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3月7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共十九届中央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他说,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在全球制造业四梯队结构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实现制造强国目标至少需要30年。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基础能力仍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被他人控制,“卡脖子”、“掉链子”风险明显加大。制造业占GDP比重过早、过快下降,不仅会拖累当前经济增长,影响城镇就业,还会给产业安全带来隐患,削弱我国经济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模式时,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显得更加迫切。既要保持战略实力,又要保持战略清晰,深刻认识差距和不足,确定目标,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努力。在这里,我想谈谈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是进一步统一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中国综合制造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次证明了制造业对大国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性。应该说,近年来,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全社会对于加快发展制造业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忽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服务业代替制造业带动整体经济增长的观点和意见仍有一定市场,给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了严重问题。要深刻吸取历史教训,把思想和行动融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进一步突出制造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抓好制造业质量发展工作,保持制造业基本比重,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步伐,保护中国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这条链条应该能够自我控制,保护过去几十年积累的家庭财富。


二是加快完善有利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制约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市场化改革不到位。比如,企业公平竞争机制不完善,一些隐性的市场准入限制仍然存在,要素价格市场化的形成机制不完善,能源价格,土地与环境保护不能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性,企业税负依然沉重,金融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完善有利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image.png

三是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薄弱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科技与产业的“两张皮”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创新资源配置具有重复性、分散性、封闭性和低效性,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学配置科技资源,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探索发挥国家新体制优势的新途径,加强科技、工业等部门的合作。



四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人才队伍雄厚。但新兴产业和跨学科前沿领域人才缺口较大,创新型、高技能等高素质人才比重明显偏低。它已成为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瓶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实施教育“强基础工程”,培养干(理、工、工、数学)人才。要把“技工—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的成长通道和发展路径衔接起来,让员工有出路、有跑路。要高度重视人才引进,抓住难得的机遇和时间窗口,吸引更多国际顶尖人才和中国科学家为我国科技创新服务。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联播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